切换到宽版

[人物] 人物 | 柯伟、李依依:金属领域的夫妻院士 钉子鞋扎到一起的爱情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教你如何扫二维码>>
阅读:11008 |   回复:3
 
发帖
262
精华
0
绿叶
1470
小红花
151
[复制链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9-06-19
柯伟,金属腐蚀与防护科学家。1932年12月生,原籍浙江黄岩(今台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


李依依,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1933年10月出生,女,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生于北京,原籍江苏苏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0-1998年任该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钉子鞋扎到一起的爱情

他们是一对高材生。1953年,国家重建,钢铁先行。抱着钢铁强国的梦想,柯伟、李依依一起考进著名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虽然不同班不同系,但两人都爱运动。柯伟不但大学课程全部五分,而且是校田径队的主力成员。李依依入学后也进入了校田径队并担任军体委员,同时也是篮球队里的主要成员。两人在漫漫的跑道上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爱,是钉子鞋扎到一起的爱情。



淡然相爱,琴瑟和鸣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毕业生的分配很少考虑两人的情感,就这样,柯伟被分配在沈阳金属所,而李依依则要留守北京。面对人生中的一大难题,李依依首先行动,离开北京,走进了本溪钢铁厂的大门。1959年召开全国第一届劳模群英会时,本溪钢铁公司第一钢铁厂一号青年高炉因为创造全国高炉利用系数冠军而获先进集体称号,又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高炉,这个女工长就是李依依。

才子配佳人。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悲欢离合,他们恬然相爱,真实,从容,坚定。1960年,经多方协调,李依依终于从本溪调入沈阳金属所。至此,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同年十月,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夫妻院士

两院院士、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在《鲜花盛开的大地》一书的序中这样评价柯伟:“为满足杭州湾跨海大桥100年耐久性的要求,他提出了多层环氧涂层与牺牲阳极的联合保护方案,国际首创并成功应用;十年前他主持完成的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工业和自然环境腐蚀调查与对策》,对我国腐蚀防护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柯伟,我国著名的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在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善良坚毅,平静深邃。他长期从事金属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其一生所做的就是希望能更多地改善材料的服役性能,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



“金属腐蚀是悄悄进行着的材料失效和破坏,相当于无焰的火灾,也是材料和设施的癌症。在解决有限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和未来生态城镇建设过程中腐蚀与防护作为一项可供直接利用的重要技术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期望全社会能够像关注环保和疾病治疗一样,关注腐蚀问题。”2010年,他在辽宁院士新年寄语中这样写道。


2016年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金属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李依依院士荣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为推动我国冶金科技进步和学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


李依依,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中型高炉第一批女工长,开拓了我国低温高压抗氢材料的研究。早年在相图、高锰奥氏体钢和F-Mn合金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以来,建立了6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及合金系列,为我国低温高压、抗氢脆合金的研究做出贡献。提出并致力于发展可视化铸锻技术,为我国铸钢支承辊、大型船用曲轴曲拐等大型关键铸锻件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阴流转间,80年春秋已经停留在历史中。然而,如今的柯伟和李依依院士仍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和家庭中殚精力、吐深情,稀疏白发淡去的是青丝茂然的风采,却减不了岁月积淀的银光,眼角皱纹遮住了灼灼闪耀的光辉,却留下了时光打磨出的平静深邃。

人物简介

柯伟,男(1932.12.30-)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辽宁沈阳出生,祖籍浙江台州(黄岩)。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79公派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进修,1982年回国。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金属所研究员,博导;曾任中国科学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疲劳及环境敏感断裂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首创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系统研究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开发出新型耐蚀合金、涂料、断裂控制和安全评估技术,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与预测研究”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工业和自然环境腐蚀调查与对策”研究。培养硕士和博士60余人,发表专著3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辛勤耕耘,遍地开花



1957年,柯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同年11月被派到长春第一汽车厂工具热处理车间当工人,参加劳动锻炼。在这期间,他还自学了英文,用半年时间获得了初步阅读的能力。



1958年柯伟回到金属所,成为师昌绪先生领导的强度组的一员,从事组织结构和材料强度研究。之后他又调入精密合金研究室,从事沉淀硬化不锈钢、超强度钢、薄膜等方面的研究。



1964年柯伟由精密合金室调到高温合金疲劳组,担任406组组长。406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和工业实践,学风严谨。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每天上班都早到一个小时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每周六有半天时间到工厂去学习车钳铣刨等加工技能。



文化大革命期间,即便在武斗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实验仍在继续。师昌绪先生也来到这个组参加试验和倒班。他们系统研究渗铝涂层和晶粒细化以及喷丸强化对高温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国际上首创了喷丸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获得表面细化晶粒提高蠕变疲劳综合性能,从而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这一成果曾为410厂挽救了6000多片因特大晶体报废的涡轮叶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革开放后,国家对科研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1979年,柯伟作为首批公派人员,到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进修。在此期间,他与国际知名蠕变学者Dyson合作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模型,并得到实验验证,发展了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理论,受到国际上的好评。



1984年柯伟受命组建中国科学院组建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随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的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护的工程应用实践中。在他任所长的12年里,集聚和团结长春应化所和沈阳金属所的学术带头人,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全新的模式建设我国第一个腐蚀专业研究所,相继建成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柯伟在担任所长期间并没有放弃他本人的学术研究。1993年由柯伟直接创建的SEBF重防腐涂料组,开发出系列粉末涂料、涂装设备和工艺并取得多项专利,在价格和性能上都保持了对国外公司的优势。1995年他组织支持缓蚀和涂料联合攻关组参加17万吨希望号巨型油轮压水舱防护的国际性竞争,设计出的特种涂料代替了美国羊毛脂,被誉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范例”。



苦心育人,竭尽所能



柯伟院士一直把扶植年青一代和培养研究生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的责任。他注重为学生寻找和安排更好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空间,希望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领导的研究梯队,先后与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他利用各种渠道为数十人提供了在国外深造的机会,并帮助已毕业的学生找到适材适所的工作。



柯伟院士不仅在知识上教育学生,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也多有提点。他鼓励年青人正确对待人生,对待挫折,他曾说过:“可以断言,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成为成功人士,但要学会永不放弃”。



至今,柯伟院士已经培养硕士和博士60余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科技骨干或知识创新重大项目的学科带头人、教授、责任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973首席科学家。



科研综述



柯伟首创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系统研究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开发出新型耐蚀合金、涂料、断裂控制和安全评估技术,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



承担项目



柯伟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材料的环境行为和失效机理”的建议人和专家组成员,多次担任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与预测研究”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工业和自然环境腐蚀调查与对策”研究。



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柯伟多次获得国家及部院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


李依依

李依依,女,1933年10月出生于北京,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7年李依依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



1983年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



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李依依一直从事材料的研究和制备,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以及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1982年以来,李依依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该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攻关,开发出抗氢1、2、3号钢种,通过了国家试验。主持"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攻关,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



一、在应用基础理论、实验、工程材料研究和实践中的许多新颖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发明和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率先提出高压气相热充氢技术路线,创建了崭新的国内低温高压抗氢材料研究体系,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氢与低温对材料的交互作用、氢与低温对马氏体相变的相关性、微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和一系列新钢种的攻关等项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二、系统研究了83-573K奥氏体合金的氢扩散系数及渗透率;系统开展了Fe-Mn合金中ε相和α'马氏体的金相鉴定研究,首创了可原位观察马氏体相变的金相低温台;并用低温电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测到马氏体形核长大的层错重叠过程的极轴机制;还测定了Fe-Mn-Al低温钢300~20K的性能及组织稳定性;与他人合作最早用电子探针和金相技术结合作出富铁锰铝相图,共十二个等温截面,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系统研究超低温高强无磁不锈钢,发现了在300~4K温区内Mn奥氏体钢中存在反铁磁转变点Tn,并找到Mn是唯一的既可提高Tn点,又可降低马氏体点Ms的元素,保证合金在液氮下磁导率低和奥氏体稳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1980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



三、组织承担"六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提出σ0.2为200及400Mpa的抗氢1、2号两种钢种的成分,创建了包括高压高纯热充氢、高纯氢分析、气相氢渗透扩散、裂变扩展及静载拉伸全新实验系统,确定了冶炼、加工、热处理全过程工艺制度,建立了试样的氢损伤评价方法,使其全面达到指标,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组织承担"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强度抗氢脆钢",提出以高氮含量控制冶炼范围很窄的Fe-C-Ni-Mn-N钢为主攻对象,作出了氮化物等相的析出规律与相鉴定,提出了合理热处理制度,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探查了工程厚度钢截面的氢分布规律,给出了高压充氢性能评价的数据,该成果分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组织承担"八五"攻关项目"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1995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并荣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组织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低偏析合金工程"、兴建高新科技企业群和"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方新材料研究与发展中心"。

文章来源:有色金属结构材料 公众号








共有1人赞这个帖子绿叶+1
弘力达防腐 绿叶 +1 来自防腐蚀论坛app的点赞 2019-06-20

发帖
3343
精华
7 篇
绿叶
47
小红花
52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6-20
向老一辈防腐蚀专家致敬,向所有为我们国家防腐蚀事业在默默耕耘的人们致敬。
做一个能干能写的防腐蚀老兵(30多年的防腐蚀施工)

发帖
591
精华
0
绿叶
79
小红花
67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6-20
大名他顶顶的是他哥 - 柯俊
发帖
465
精华
1 篇
绿叶
642
小红花
14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06-20
回 cipcp 的帖子
cipcp:大名他顶顶的是他哥 - 柯俊 (2019-06-20 11:27) 

确实,柯俊院士更厉害!中科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请尽量让自己的回复内容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