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分享] 铝合金牺牲阳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监测和维护?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教你如何扫二维码>>
阅读:50 |   回复:0
 
发帖
7
精华
0
绿叶
24
小红花
14
[复制链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25
监测和维护是确保铝合金牺牲阳极持续有效、避免被保护结构过早腐蚀的核心环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定期检查和干预,保证阳极始终稳定输出有效电流,使被保护结构处于安全保护电位范围。
一、核心监测项目:实时掌握阳极与保护状态
监测需定期开展,重点关注电位、电流、阳极外观三大维度,具体内容如下:
保护电位监测
监测工具:铜 / 硫酸铜参比电极、数字电位仪。
监测频率:日常环境每月 1 次,复杂环境(如高盐海水、高温水体)每 2 周 1 次。
监测标准:被保护结构的电位需稳定在 -0.85V ~ -1.10V(相对于铜 / 硫酸铜电极)。若电位高于 - 0.85V,说明保护不足,可能是阳极消耗过快或接触不良;若电位低于 - 1.10V 过多,需排查是否存在杂散电流干扰。
监测方法:将参比电极紧贴被保护结构表面(如管道、储罐外壁),直接测量两者电位差,记录数据并对比历史趋势。
阳极输出电流监测
监测工具:钳形电流表、串联电流表(适用于新建系统)。
监测频率:每季度 1 次,与电位监测同步进行。
监测标准:电流输出需与设计值一致(通常根据被保护结构表面积计算,如每平方米 0.1~0.5mA)。若电流显著下降,可能是阳极钝化或电缆接触不良;若电流突然增大,需检查是否有结构破损导致局部腐蚀加剧。
阳极外观与消耗状态监测
监测方式:埋地阳极需开挖检查(每 2~3 年 1 次),水下 / 海洋阳极可通过潜水或水下机器人观察(每年 1 次)。
监测内容:
查看阳极是否有明显腐蚀、坑蚀、断裂或变形,正常溶解应呈均匀腐蚀,无局部严重破损。
检查阳极表面是否有钝化层(灰白色致密氧化膜),若有则会阻碍电流输出。
估算阳极剩余重量,若消耗超过设计重量的 70%,需提前规划更换。
二、关键维护措施:及时解决异常问题
维护需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核心是恢复阳极活性、保障导电通畅、消除外部干扰,具体包括:
阳极活化处理
当阳极表面出现钝化层(电位升高、电流下降)时,用砂纸或钢丝刷轻微打磨阳极表面,去除氧化膜,恢复其电化学活性。
若钝化严重,可在阳极周围补充少量活化填料(如低浓度硫酸钠溶液,仅适用于非饮用水环境),促进电流输出。
导电连接检修
若监测发现电位异常或电流为零,需检查阳极与被保护结构的连接点(如电缆接头、压接点)。
若接头氧化生锈,需打磨除锈后重新紧固,并用环氧树脂涂料密封,防止再次氧化导致接触不良。
外部干扰排除
若发现杂散电流(如附近高压输电线、电气化铁路导致电流异常),需安装极性排流器或接地装置,将杂散电流导走,避免阳极被额外消耗。
海洋或淡水环境中,若阳极表面附着大量海洋生物(如贝类、藻类)或泥沙,需定期清理(每半年 1 次),防止覆盖层阻碍电流输出。
阳极更换补充
当阳极消耗超过 70%,或经检测已无法满足保护电流需求时,需按原设计规格更换新阳极,确保保护不中断。
更换时需注意新阳极与旧阳极的间距均匀,避免局部保护盲区。
三、监测与维护周期建议
不同使用环境的腐蚀强度不同,周期需灵活调整,具体参考如下:
环境类型 电位 / 电流监测频率 阳极外观检查频率 杂散电流排查频率
土壤环境 每月 1 次 2 年 1 次(开挖) 每半年 1 次
淡水环境(如湖泊、河流) 每月 1 次 每年 1 次(潜水 / 抽水) 每半年 1 次
海洋环境(如船舶、平台) 2 周 1 次 每年 1 次(水下机器人) 每季度 1 次
高温 / 高腐蚀环境(如化工废水、热油管道) 1 周 1 次 每半年 1 次 每月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