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测试桩多对应普通基础款,高性能测试桩多为智能款,二者的核心差异集中在材质与结构、监测能力、智能化水平、供电系统、环境适应性以及运维成本等多个维度,以下展开详细介绍:
材质与结构方面
低成本测试桩的结构和材质以基础实用为主,满足简单固定和接线需求即可。桩体常选用普通碳钢、常规玻璃钢或混凝土等低成本材料,部分甚至采用 PVC 等普通塑料;内部结构仅包含基础的接线板和 6 - 8 个普通铜质或铁质接线柱,无复杂组件。其外壳防护等级一般仅达 IP65,仅能应对常规的防尘防水场景,密封工艺简单,长期使用易出现接线柱锈蚀、外壳破损等问题。
高性能测试桩在材质和结构上追求耐用性与稳定性。桩体多采用 316L 不锈钢、高耐腐玻璃钢,部分高端型号还会在表面喷涂氟碳涂层或环氧富锌底漆;内部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除接线组件外,还集成传感器安装腔、通信模块槽等独立腔体。外壳防护等级普遍达到 IP68,配备耐老化氟橡胶密封圈,接线口采用防爆密封接头,能有效抵御盐雾、潮湿等恶劣环境侵蚀,盐雾试验时长可达 1000 小时以上。
监测能力方面
低成本测试桩的监测能力局限于基础参数,且精度较低。它通常只能测量管道保护电位、简单管中电流等单一参数,测量误差多在 ±10mV 以上,采用的普通参比电极和简易探头无校准功能,易受温度、湿度影响出现数据漂移。同时它仅能提供原始数据,无数据处理能力,无法识别杂散电流等干扰因素带来的异常。
高性能测试桩具备多参数高精度监测能力。其集成 24 位 ADC、霍尔电流传感器等高精度部件,测量精度可达 ±1mV,能同步采集电位、电流、土壤电阻率、杂散电流等多项参数。并且内置滤波和温度补偿电路,采样速率可达 10 次 / 秒,可有效过滤电磁、温度等外部干扰,还能通过动态 IR 降补偿技术修正数据误差,为腐蚀风险评估提供全面且精准的数据支撑。
智能化与通信能力方面
低成本测试桩无智能化和远程通信功能。它完全依赖人工现场操作,工作人员需携带万用表等设备到现场读取数据并手动记录,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记录错误。此外,它无法实现数据远程传输,故障只能通过定期巡检发现,往往存在明显滞后性。
高性能测试桩的智能化和通信能力突出。它内置微处理器和通信模块,支持 LoRa、NB - IoT、4G 等无线传输方式,能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数据格式统一,可兼容 SCADA 等系统。同时内置 AI 诊断算法,能自动分析数据趋势,识别过保护、参比电极失效等故障,一旦参数超标,会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推送告警信息。部分型号还支持远程配置采样间隔、固件升级等操作,无需现场干预。
供电系统方面
低成本测试桩的供电方式简单且续航短。大多采用一次性电池或市电供电,无低功耗设计,持续供电模式下功耗较高,电池寿命通常不足 1 年,频繁更换电池不仅麻烦,还会增加后续投入。若依赖市电,还受布线限制,在偏远地区部署难度大。
高性能测试桩采用长效低功耗供电设计。常见太阳能与磷酸铁锂电池组合供电模式,光伏板充电效率≥22%,锂电池续航可达 5 年以上,即便连续阴雨天气也能稳定工作 7 - 15 天。同时具备休眠 - 唤醒机制,非采集时段功耗可低至 10μA,部分还支持外部 AC220V 双模供电,避免极端天气下出现供电中断问题。
运维成本与周期方面
低成本测试桩虽初期采购价低,但长期运维成本高。它需人工定期巡检,一年可能要巡检十余次,尤其在偏远区域,单次巡检的交通、人力成本高昂。且故障发现滞后,若因数据异常未及时处理导致管道或储罐腐蚀穿孔,后续维修损失可能达数十万元。另外,其部件易损耗,需频繁更换接线柱、电池等,进一步增加维护成本。
高性能测试桩初期采购成本较高,但能显著降低长期综合成本。其远程监控模式可减少 80% 以上的人工巡检工作量,故障预警功能能提前发现问题,避免重大设施损坏,降低维修成本。同时设备核心部件寿命长,模块化设计让故障部件可单独更换,无需整体更换桩体,且部分型号还能预警电池等部件寿命,便于制定科学维护计划,延长设备整体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