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分享] 测试桩的安装间距应如何设定?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教你如何扫二维码>>
阅读:161 |   回复:0
 
发帖
48
精华
0
绿叶
79
小红花
24






测试桩的安装间距核心依据被保护体类型(管道 / 储罐)、保护系统类型、地形环境及检测需求设定,核心原则是 “覆盖全面、数据精准、便于维护”,以下详细介绍:
一、管道用测试桩的安装间距设定
管道为长距离线性结构,间距需平衡检测密度与成本,按保护系统和场景细分:
常规长输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主干线间距通常设定为 1~3 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腐蚀均匀的区域(如平原农田),可按 3 公里间距布置;土壤腐蚀不均(如部分路段为盐碱地)、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或临近杂散电流源(电气化铁路、变电站)的区域,需缩小至 1~2 公里,确保及时捕捉局部电位异常。
城市管网及支线管道:间距加密至 0.5~1 公里。城市管网穿越道路、居民区、工业区,环境干扰多,且管道分布密集,缩短间距能精准定位局部保护失效点,尤其适用于加油站、化工厂周边的支线管道。
牺牲阳极保护系统的管道:间距通常为 0.5~1.5 公里。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有限,保护范围相对较小,加密间距可确保每个阳极组的保护效果都能被监测,避免因间距过大遗漏阳极失效区域。
特殊管段的间距调整:穿越河流、公路、铁路的管段,两端需各增设 1 个测试桩(间距可缩小至 0.3~0.5 公里),监测穿越段的电位变化;管道弯头、三通、法兰等应力集中部位,间距缩短至 0.5 公里以内,重点监测腐蚀风险较高区域;长距离穿越高腐蚀环境(如盐碱地、沼泽)的管段,间距加密至 0.5~1 公里,实时追踪腐蚀防护效果。
二、储罐用测试桩的安装间距设定
储罐为固定大型设备,间距以 “覆盖罐底、罐壁关键区域” 为核心,无需按距离均匀分布:
储罐罐底:按环形布置,沿罐底边缘每 3~5 米设置 1 个测试桩;罐底中心区域增设 1~2 个,形成 “边缘 + 中心” 的监测网,确保罐底各区域保护电位均匀覆盖,避免因罐底受力不均或土壤腐蚀差异导致局部保护失效。
储罐罐壁:每 10~15 米设置 1 个测试桩,重点布置在罐壁与罐底连接处、罐壁中部等易腐蚀区域;若储罐容积较大(≥10000 立方米),间距缩小至 8~10 米,确保罐壁纵向、环向的保护效果都能被监测。
罐区附属管道:连接储罐的进出油管道,按 0.5~1 公里间距布置;管道与储罐连接处必须增设 1 个测试桩,监测接口部位的电位过渡情况,避免因接口绝缘不良导致保护失效。
三、影响安装间距的关键调整因素
除基础间距标准外,需根据以下因素灵活调整,确保间距适配实际需求:
腐蚀环境等级:强腐蚀环境(化工污染区、盐碱地)需缩小 30%~50% 间距,弱腐蚀环境(郊区农田)可适当扩大间距,但最大不超过基础标准的 1.5 倍。
杂散电流干扰强度:临近地铁、高压线路、电解车间等强干扰区域,间距缩小至常规标准的 50%~70%,高频捕捉杂散电流引发的电位波动。
保护系统可靠性:新投用的阴极保护系统,初期可按基础间距的 80% 布置,运行 1~2 年后若系统稳定,可根据数据情况适当调整;老旧保护系统需加密间距,及时发现系统老化导致的保护范围缩减。
运维便捷性: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区域,间距可适当扩大,但需确保单次巡检能覆盖所有测试桩,避免因间距过大导致运维成本过高;城市或交通便利区域,可优先按加密间距布置,提升检测精度。
四、间距设定的合规性要求
安装间距需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如《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GB/T 21448)明确要求,长输管道测试桩间距不应超过 3 公里,特殊管段需加密;《钢质储罐阴极保护技术标准》(GB/T 50393)规定,储罐罐底测试桩应覆盖整个罐底区域,罐壁测试桩间距不应超过 15 米。实际设定时需结合规范要求与现场实际,确保既满足检测需求,又符合合规标准。